当前位置:首页 > 产后 > 正文

古代有哪些科举考试的有趣故事「报考志愿家长该怎么办」

  • 产后
  • 2024-06-28 11:47:39
  • 其他内容
摘要: 各位网友好,小编关注的话题,就是关于家长切开志愿报考书的问题,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家长切开志愿报考书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。古代...

各位网友好,小编关注的话题,就是关于家长切开志愿报考书的问题,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家长切开志愿报考书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。

古代有哪些科举考试的有趣故事

今天就是高考了,这个题目还真是应景啊~

中国的科举考试自隋炀帝大业元年(605年)创立到现在,已经传承了有1400多年,可以说有成千上万的学子试图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,当然在1400年的科举考试中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。

古代有哪些科举考试的有趣故事「报考志愿家长该怎么办」 产后
(图片来自网络侵删)

(1)唐代举子得罪主考官,不料阴差阳错最后高中

唐朝末年有一个叫包谊的举子,他的文采也非常不错,本来是很有机会高中的,但是由于得罪了主考官刘太真,刘太真就发誓不让包谊考中。第一场考试过后,以包谊的学识是轻松通过,刘太真这个人也很坏,他不直接淘汰包谊,而是打算考完第二场再让他淘汰,让包谊先高兴一会。结果第二场考完后,刘太真又放他到第三场,想让他再高兴会。第三场过后,刘太真果然没有录取包谊,然后拿着拟定的名单去找宰相,不过当时也恰逢“朱呲之乱”不久,名单中有位姓朱的考生被刘太真录取了,宰相看到他的姓氏便很不高兴,让刘太真换人。刘太真一看宰相生气了,自己也慌张了,脑袋一片空白,已经想不起其他优秀举子的名字,只记得被自己记恨的包谊,结果包谊就阴差阳错最后高中了。

(2)王维出卖“美色”的“行卷”

唐代在科举考试前,通常会有些考生为了获得高分,要进行考前“行卷”,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得意之作,呈现给位高权重之人,已得到推荐。

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也不免俗套,当年20岁的王维去长安参加“高考”,他也拿着自己的作品去了岐王府,不料被人捷足先登,比岐王更有地位的太平公主早已将状元许给了他人。不过岐王看王维“风姿郁美”就让王维在太平公主的宴会上,假扮成艺人,给太平公主表演弹琵琶,以吸引太平公主的注意。

宴会当天,王维演奏的琵琶清脆婉转、令太平公主入了神,岐王趁势把王维举荐给公主,说这个小伙子不仅琵琶弹得好,学问更好。王维趁机把准备好的诗文献给公主,公主读后,特别欣赏,不仅待王维为上宾,而且还让王维成为了进士第一名。

(3)下棋考生出言不逊得罪考官,考官现场“教做人”

明朝浙江学政相当于浙江教育厅长李贤在省试的时候,一时兴起微服私访,向私下考量观察下浙江的学子,他在路边看到有两名考生不准备考试还下起了棋,这俩考试还边下边聊到,根本不需要复习,自己肯定金榜题名,李贤总不能出道有100个人名的怪题还刁难我们吧?

李贤一听,一下子就气到了,他立马回去出了一道含有100个人名的怪题,“孔门七十二贤,贤贤何德?云台二十八将,将将何功”这下子所有的浙江学子都傻眼了,没有人答得上来,结果李贤一个都没录取。要是其他浙江学子知道事情真相的话,肯定不会轻饶这两位大言不惭的下棋考生。

(4)清代名叫“夏器通”考生因尚书放的一个屁而高中

有一次清代陕西进行乡试,这次考试的主考官要去西安监考,他在出发前专门去拜访他当尚书的恩师,俩人在谈话的时候,突然主考官的恩师想放屁,但是又不好意思,就移了移屁股,眼观六路的主考官以为尚书有事要暗示他,于是立马问恩师有什么吩咐?

恩师说“无他,下气通耳”,其实尚书的意思就是,没啥事,我就放个屁而已。然而这个主考官也是个擅长揣摩上意的主,不错这次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,他理解错了他以为恩师暗示他要他录取一个叫“夏器通”的考生。神奇的是,这一年的西安乡试中真的有一名考试叫做“夏器通”,这命幸运的考生也莫名其妙的被成为乡试的第一名。

古代有哪些科举考试的有趣故事?(关注葛大小姐,天天历史故事!)


鉴古方能知今。当下,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,按照人们对高考的重视程度论,高考无异于科举科试,同样影响前程,决定命运。那么古代科举考试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,我留心翻了一下史料,觉得有些趣味,拿来与大家共亨,也算应个景添个乐,让学子和家长们放下压力,轻松上阵。

一是考前掏耳朵,防止带小抄。

属于考场纪律范畴。历朝历代对科举考生的检查非常严格。金朝的检查甚至严格到进场前对考生挖鼻孔、掏耳朵,防止考生在耳朵和鼻子里夹带。考生对这种搜检方式很有意见,有些人甚至为此放弃考试。放弃考试的多了,科举也门可罗雀了,这样肯定不行。办法总比困难多,他们还是想到了管用的招术,改成考前统一洗澡,然后换成统一的服装再进场考试。这种方式很有效。

二是科举被重视,皇帝坐不住。

属于思想认识范畴。在唐代,科举考试分为很多科目,其中进士科很难考,因此,考上进士就成了很多唐代文人的梦想,就连唐宣宗李道龙也有这样的梦想,他对进士也很着迷,不仅很看重进士出身的官员,还在皇宫的柱子上写下“乡贡进士李道龙”的字样,以表彰自己考试的功绩,给子民树立了榜样。

三是考试不封卷,分数看着办。

属于自由发挥范畴。这也应该是当下高考学子的梦想。按说不可能,但是却正式存在着。唐代科举实行行卷制度,即在参加考试前把自己的诗文结集成册送人,以宣传自己,提高知名度,好在考试的时候多一些中举的机会。因为唐代科举考试的试卷不封卷,每个人都能看的考生的姓名。有人就因此占了便宜。有一个叫阎济美的考生,第一次参加科举没有中举,落选后,他很失落地给主考官写了一首诗。后来,阎济美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,巧的是,主考官还是上次那个官员。这一次,因为对阎济美有印象,而且成绩还不错,于是,阎济美就幸运地中举了,成了不封卷制度下的幸运者。

四是题目不固定,好坏全看命。

属于想不到范畴。公元837年,一个叫李肱的考生由诗歌直接钦定为状元。李肱的应试诗歌《霓裳羽衣曲》被主考官认为是完美诗歌,他把这首诗拿给唐文宗看,唐文宗很高兴,当他知道李肱是皇室子弟时,更加高兴。看来,皇家子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不可救药。于是,李肱成了状元。唐文宗要树李肱为榜样,让更多的皇家子弟跟他学,做一个对朝廷有用的人才。不过,我们可以假设一下,如果李肱不是皇室子弟,他能不能中状元?答案可能是未知数。

五是要求很明确,吻合才能过。

属于讲理不商量范畴。明清时期,八股文成了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。八股文有一定的制式,对初期学习写作的人有一定的帮助,但长期学习和写作八股文,会把人的思想禁锢在一个模式中。清代的科举考试,甚至对考生每一页答卷纸上每一行多少字,每页有多少行都有明确的规定。趣事登场,《聊斋志异》的作者蒲松龄,就是因为在科举考试中,只顾洋洋洒洒地书写,在翻页时一不小心翻错,第二页成了空白页,从此与科举无缘。落第后,蒲松龄心灰意冷,从此改写神仙鬼怪故事,为后世留下《聊斋志异》。如此严苛的规定,也就有了后来人们对八股文的批判。而八股文,也成为清末废除科举的一个理由。

六是考的好不如关系好。

在我国古代历史上,想要在科举考试之中名列前茅的话,少不了巴结讨好负责考试的主考官,这在历史上是再正常不过的了,但是在历史上有一个人他没有找到任何关系,不仅在考试中高中, 而且还抱得美人归,他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诗人王维。著名的大诗人王维当年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,想找一些主考官来讨好,方便自己走后门,但是无奈一个人也没找到,但是后来王维无意间听人们说当朝的公主十分喜欢听音乐,于是王维穿上了一些花花绿绿的衣服,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乐师的模样,抱着一个琵琶就前去找公主去了,这一去彻底的改变了王维的命运,公主一眼就看上了王维,因此王维在后来的考试中,才能够高中。是不是感觉王维这个人十分聪明呢!

说归说,笑归笑,高考真是很重要,考的好上学,考不好下地,为了有个好学上,看完这个,抓紧看书学习吧!

欢迎关注、转发、评论,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!

到此,大家对家长切开志愿报考书的解答时否满意,希望家长切开志愿报考书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,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。